UPCOMING EVENTS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
“相思”二字,读来便觉得口齿缠绵
多少才子佳人的故事
都掩藏在“相思”诗句之下
但你知道吗?在苏州
还有座“相思”桥和一条“相思”巷
相思的人
来这里相会吧
在平江路北段,丁香巷北侧,有一条叫“胡厢使巷”的小巷子,在它的正对面,穿过平江路,还有座“胡厢使桥”。因为“厢使”在苏州话中与“相思”谐音,所以老苏州们都爱叫它们“胡相思巷”、“胡相思桥”。
据说,这“相思”二字,还有一段令人扼腕的凄美故事。
相传明末时,有一归姓富商曾住在胡厢使巷。富人吃菜讲究新鲜,归家每天要吃的蔬果,都由苏州葑门外的一个小伙子按时送来。
这个年轻农民长相清秀、老实本分,美丽的归家小姐与他攀谈几句后,发现他还有点学问,待人接物也很是得体。时间一长,双方便产生了好感。
这事被归家老爷知道后,觉得门不当户不对。便一面阻止他们的交往,把送菜的小伙子换成了一个中年妇女,一面积极托媒为女儿说亲。
心中苦楚的归家小姐因久久不见恋人,得了相思之病,跳入了院中的水井,了却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桥、巷皆以官名
抛开谐音的说法,“厢使”一词其实是古代官名。宋代官制,在都城内设四厢官,以留后使臣为之,故称厢使。苏州是南宋陪都,仅设置一个胡姓厢使,就住在这里,所以桥、巷都以他的官职命名。
胡厢使桥是平江街区内唯一一座拱式单孔古石桥,也是苏州古城仅存的七座古石拱桥之一。虽然经过整修,但桥构件还是原封未动,是一座原汁原味的古桥。
桥孔不大,正好可以容下一座小船经过,船娘一边向游客们介绍平江风景,一边手下慢悠悠地划着船桨,江南水乡风韵就在这不经意间展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胡厢使桥,在胡厢使巷旁的河面上,还有两座古桥。一座是位于巷口的唐家桥,桥面尚有武康石,此桥见于宋代的《平江图》,应为宋桥,大约也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还有一座在巷子的中段,名为中家桥(原称钟家桥),此桥曾在清同治十年时重建,也是年代久远。
姑苏城文化底蕴深厚不是说说而已,只有亲身在古巷古街走一走,才能在这些随处可见的砖石之间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
牌坊、祠堂、故居……
这里有你不知道的人和事
从平江路拐入胡厢使巷,巷口有一长段紫藤花架。初夏的时节,生机四溢,藤蔓像是一把天然的大伞,潇潇洒洒地遮盖在小巷上空,一直延展到旁边的六角亭,为亭内休息的游客更添一丝清凉。
这六角亭也是大有来头,走近一看,亭中银杏木匾上的“三吴亭”三字,是由苏州中医医院院长、苏州书法名家葛惠男先生题写。
三吴亭的得名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为了纪念胡厢使巷内的一位前贤丁从善先生。丁先生曾是苏州三吴绸厂厂主,为人正直,在当时被推选为苏州丝绸铁机公会监察委员,是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士绅。
而三吴的另一层意思是,苏州为吴郡,后分为三州,称为三吴,有名句“浪下三吴起白烟”。
再往里走,有一小弄堂叫棋杆弄,相传元末明初的周庄大户沈万三曾经住过此弄。
巷中还有许多这样的小弄堂,弯弯曲曲地延伸开来,感觉永远有探不完的故事与秘密。
在中家桥旁,就是巷内有名的节孝坊,这一坊一桥的人文景观现如今也是难得一见了。
节孝坊是旧时统治者为旌表在贞节、孝道等道德行为上有突出表现的妇女所建立的一种建筑物。而这座节孝坊建于清同治十年,为表彰清代吴中名士陶士龙之妻高氏所立。
这座花岗石牌坊,形制为一间二柱三楼,间宽2.36米,高6米,牌坊上高低错落的石檐微翘,横枋上还雕有精美的仙鹤,虽然有些被侵蚀的痕迹,但看着仍旧颇为壮观。
胡厢使巷35号是控保建筑蒋氏义庄,又称淞荫义庄,《吴县志》称其为“善行蒋公祠”。始建于清光绪九年,是由监生蒋兆烈等奉其曾祖蒋镐遗志所创建,保存尚算完好。
巷内25-40号是近代电影评论家、著名记者唐纳的故居,原称为马家大院。
沿河的人家
有别样的意趣
如果你清早起床,推开门就是一条清澈的小河,你会做些什么呢?是坐在河边的竹椅上,闻着清冽的水汽,叫上一壶花茶,驱散早起的睡意;
还是找一家装点有趣的小馆,在绿荫笼罩下和朋友们轻声分享自己的游玩心情?
巷内还住着许多老苏州,他们也有着一套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如自学一样乐器,用二胡拉一曲荡气回肠的《上海滩》;
或者给自己的一方小花园施点肥料,松松土,修剪修剪花枝。
胡厢使巷的生活闲适而安静,自成一方天地,只有亲自来走一走,才能感受它内在的妙处。
胡厢使巷地址
转载:苏州市文广旅局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