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COMING EVENTS
苏州有两块《平江图》石碑
一块伫立在苏州文庙,是南宋留下的800多岁的原碑
一块缩小复刻,立在平江路南端碑亭内
前者高屋建瓴,是关于整个苏州古城的
后者则以看图说话的方式解释了平江路的来龙去脉
研究苏州的专家们说:平江路是苏州古城的缩影。这话就是从《平江图》开始说起的。《平江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石刻地图,也是中国最早的城市测绘图。它有图有真相,证明了史书记载的“河街相邻、水陆并行的双棋盘格局”并不是天然形成,而是几千年来先祖们对苏州科学规划的结果。
什么是“河街相邻、水陆并行”?古人给了很多解释。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这是“阖闾城碧铺秋草,乌鹊桥红带夕阳。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清代园林耦园主人沈秉成则说,家在平江水巷深处,园子里“支窗独树春光锁,环砌微波晚涨生”。然,描写苏州水城最成功的当属唐代杜荀鹤:“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无他,画面感十足。
苏州古城设计了水陆两套交通系统,且水路便捷发达远胜于陆路。如此,苏州的住房或临水,或面水,以便生活;屋前宅后都有码头,出行以船代车。船来船往,水运极其发达,甚至远在广东,众人也知“苏州过后无艇搭”的道理。
古往今来,中国人提及的苏州,都仿佛是红尘中的阆苑仙岛,烟火气和仙气缭绕在一起,水灵灵、俏生生地立在水中央。“三生花草梦苏州”的情愫,也都因这江南水的滋养。
所以,当一脚踏入平江路,一瞬间就能明白了苏州,明白了“平江”的另一种涵义。枕在水波上的古街,粉墙花影重重,石门庭院静深,河水深流里漾动着珠玉似的吴侬软语......姑苏浪漫舞动的衣袂,用水打着透明的底色,用千年的岁月绣着流光溢彩的传说。
姑苏的浪漫富足都是城内一张延用两千多年的水网支撑起的。而今唯有平江低调保留了这张水网的局部完整。
《平江图》刻于南宋绍定二年(1229)。宋朝苏州升至平江府,故而城市地图就被叫做了《平江图》。据图所示推算,当时的城内河道总长约为83公里。因历史上经济、政治和自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14.2平方公里的古城内绝大多数地区的河流都减少了总长,除了平江。
古城水网由“三横四直”的主干河道构成,平江河是其中东北角上的“第四直河”,也是城内唯一能看到“干直流结构”,也就是横向支流的地区。
明清两代,苏州官府在平江设数座粮仓,为方便粮食运输,平江的横支河流非但没有减,反有增加,构成了四通八达、水不扬波的平江水系。时至今日,平江0.7平方公里内,河流总长约4公里,桥梁18座,桥与河的密度都是苏州之最。
河水从东西南北来,又四面八方走,转过桥下,绕过人家,流入大运河。2014年,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保护范围内,就是肯定了平江水系在大运河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诚然,诗中赞美的是水城苏州的风情,但何尝不是平江的剪影?因为水巷纵横,小桥娉婷,船橹欸乃,古街的每一扇门扉里就都有了故事,每一盏灯下都有了值得牵挂的人。
是了,风姿绰约是平江,平和温软也是平江。
游人的脚步漫无目的,眼睛左顾右盼,毫无察觉地错过了平江最温雅的风景——古桥。平江路上,桥连着路,路接着桥,鲜有拾阶而上的波折。古桥平缓低顺,让人忘记了它的存在,若非回头看了一眼水巷春深似海,都不觉平江水岸之间还横亘着一道道古桥。
而于老苏州们来说,平江是一条寻常的石板路,幽深但不漫长,与桥下摇船而过的船工打个招呼,和井边洗菜的阿婆叨咕一句菜价,再看一眼水埠头新生的几朵鸢尾花,家就到了。这路寻常的让人都记不起曾经走过了几座桥。
比对着南宋的《平江图》,平江路上至少有13座古桥都还守着老地方。它们是平江街区的老住户、老邻居,宠辱不惊地看着石板路上走过官靴、布鞋,如今又走来了球鞋和皮鞋。《平江图》上没有铭刻的那些烟火往事,大概都在它们记忆里了。难怪苏州人说:苏州的巷子要一直往前走,走到深处去。
那就走吧,沿着水巷往前走,走过老桥边几重庭院的门,见过几株蔷薇正好......水巷深处,那古老石碑上冷静而直白的平江,被水润养着,被烟火缭绕着,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文字:顾凤娟
摄影:米嘉嘉
转自:IN姑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