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漫步开始探索,为何一个街区比另外一个街区对你更有吸引力?又为何在一座座城市里,你更愿意在某些地方流连踯躅?一次街区里的漫步,也许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我所走的正是少有人走的一条路线——从相门城墙出发,先穿过城墙博物馆,再走过中张家巷等一片依旧以生活功能为主、密如蜘网的小巷,中间去吃一碗三虾面,最后到达平江路主街区。相门(xiāng mén,古地名吴语发音)原名匠门,位于江苏苏州城东,因曾是各种手工工匠聚居之地而名。据传吴王阖闾曾命铸剑高手干将于此设炉铸剑,故又名干将门。后称"相门"是音的转变。门在宋初被填塞。民国23-25年重辟,解放后被拆除。于2012年重建。历史上中张家巷是苏州城非常重要的一条巷子,是当年平江府所在地,建成于北宋政和三年,也就是公元1113年,这样算来,这条巷子已经有了千年历史了。中张家巷原本是“北巷南河”的格局,是典型的“河街相临、水陆并行”的江南水巷。早年间每到夏天,这里都会有人划船卖西瓜,居民们听到吆喝声,就在驳岸上边聊天边挑选,一派浓浓的水乡生活图。中张家巷内古建筑众多,3号沈宅就是一座老宅。根据现有的房屋形制和部分房屋刻石推算,沈宅初建于清代,大规模整修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时光悠悠,老宅摇身一变,在2004年6月被评为“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留住了姑苏风情的市井雅音。苏州评弹博物馆一路三进,建筑面积不过800多平方,对于一座博物馆而言实在不算什么。但馆内藏有评弹各类珍贵历史资料却多达1.2万余件,各种评弹孤本、脚本几百部。若有闲时,还可以在评弹博物馆的吴苑深处评弹书场听上一段琴弦交错。来苏州怎能不吃苏式面?同德兴是苏州大名鼎鼎的面馆,上过《舌尖上的中国》,是苏州必吃餐厅。再多的介绍,显得画蛇添足,不如亲自来尝尝~右见,一个商业、空间、文化、设计于一体的空间;是美学设计、商业与使用的综合关系的探索,是与城市暂时分离的另一个世界。单一的空间给人以单调、冷硬、沉闷的感觉,冰冷的建筑空间让人越来越怀念由淡而浓的云团,微凉的雨意以及青黛色的屋檐。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是步移景易、变幻无穷,皆是姑苏特有的味道。
夏季烈日当空的城墙下无疑是个叫人想要尽快逃离的地方。漫步城墙上虽能感受二千五百年的人文,但是整个人也暴露在太阳的暴晒下。但是钻入城墙博物馆后恰似一个过渡,而一旦进入后中张家巷,立刻能感受到槐树浓荫下的清凉,两边也多了不少让人放慢脚步来张看的景致:一块介绍地名由来的铜牌,一户人家养的咕咕叫的鸽子,一个精心打理的门前小花园,一群坐在板凳上热络聊天的大爷等等。其实平江历史街区有一种奇特的混杂感而让人享受徜徉其中,尽情欣赏家门口唠家常的阿姨和咖啡馆前露天座位上的自拍的少女相互比邻。
这不由让人想起雅各布斯所说的那类能承载丰富活动的活力街道,每个人在其中都能各得其所。什么样的城市空间会产生魅力也就在漫步的过程中可以领悟出来——就是那些能让人由衷感到舒适的地方。